肖像習作計畫 #14

[系列作品]
21天 ‧ 肖像習作計畫——「面具下的
美麗與哀愁


#14_
林徽因
林徽因(1904-1955) 

 
終於正式進入廿世紀了,很高興世紀初就介紹到這位文學與科學性兼具的非凡女性!
 
林徽因本名「徽音」出自詩經大雅篇裡,有「美譽」之意。
30年代之初,林徽因常有作品發表於報刊,與此同時,有位經常寫詩的男作家名「林微音」!
徽、微二字相近,使得報刊在發行二者作品時,常把名字弄混。報刊還為此登文道歉。
徽因說:「我不怕別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他的作品,我只怕別人把他的作品當成我的」。
遂改名為林徽因,由此亦可窺見她外柔內剛的霸氣!

談到林徽音,人們總是聚焦在她和詩人徐志摩轉瞬間交會又消逝,詩和謎樣般的感情,
才女兼美女的她,仰慕追求者中,最有名的當推浪漫多情的詩人徐志摩和腳踏實地的梁思成(梁啟超的兒子)。
林徽因最後選擇了梁思成。梁思成問「為什麼選擇我?」
林徽因說「這個答案很長,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」。

此後兩人即投身於他們共同的志趣─建築,夫妻伉儷情深地走遍中國15省,
考察測繪了200多個古建築,完成曠世鉅作「中國建築史」,這真是個好答案。
而林徽因對於中國古建築的保護,嘔心瀝血的著作,急於傳承的理論,
都因大環境的撲朔迷離,和自己潺弱的身體,有著和時間競賽的壓力,
此外,世人忽略她和丈夫梁思誠一生相知相守互為志業伴侶之種種,
才是在她樂觀美麗的面具下深藏的哀愁!

林徽因自述:
 
「我曾跟着父親走遍了歐洲。在旅途中我第一次產生了學習建築的夢想。
現代西方的留下的古典建築啓發了我,使我充滿了要帶一些回國的欲望。
我們需要一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。」


紐約時報》2018年3月推出「補遺」(Overlooked)欄目,
為被歷史遺忘的重要女性撰寫訃聞。
《紐約時報》強調,很多偉大女性逝世時,該報未有關注,對此表示遺憾。
紐約時報也提到1955年病逝北京的林徽因,所以她的貢獻和傳奇再次被人提起。
內文形容林徽因和梁思成「同為中國首批建築保育工作者,享譽國際。
兩人的努力啟發一代又一代的人民,在發展和保育互相角力時,為保育古代建築發聲。」
這樣的補遺終於替林徽因翻開了生命中最重要美麗的那一頁,
而不再因風花雪月之事為人津津樂道!

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建築學者,林徽因除了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和中國國徽設計,
1949年,中共進駐北平前夕,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到西柏坡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、周恩來會面,
呼籲萬萬不可讓戰火波及北平舊城和城牆,主張不在京城建高樓,兩人的建議獲中共答允。
共軍進入北平時,紫禁城、舊城區和胡同巷弄未有巨大破壞,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婦居功至大。

 
林徽因擁有得天獨厚的魅力:詩意秀氣,活潑、多才多藝,寫詩、創作小說,
還包辦評論、演講和戲劇都是她美麗的生命中各個不同的展現!
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,更是民國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,真正人如其名成就佳名美譽。


 
林徽因美文共賞:
 
人生總在祈求圓滿,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,好花需要配好瓶,而佳人也自當配才子。
卻不知道,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,隨性更能怡情。太過精緻,太過完美,反而要驚心度日。
即然打算在人世生存,就不要奢求過多,不要問太多爲什麼。
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,每一個人都是過客,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。




 

→ 一起加入 21天 ‧ 創作處方箋 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