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像習作計畫 #10

[系列作品]
21天 ‧ 肖像習作計畫——「面具下的
美麗與哀愁


#10_
維吉尼亞·吳爾芙
維吉尼亞·吳爾芙(1882-1941)


吳爾芙的活躍年代恰好橫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,
不僅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,也開啓了二十世紀女性主意和意識流文學的先聲!

父親是爵士和劍橋學院的學者,母親也是文學家之後。
幼年因體弱多病,多由父母在家指導,脫離教室的制約,
種下她日後寫作文體,看似散亂無序卻優美典雅的風格,
日後更運用意識流寫作技巧創作了許多代表性著作。

 
説到女性主意和意識流文學,
幾乎和吳爾芙劃上等號,這也是吳爾芙59歲的生命中最美麗的風景。

 
在此分享我的女性主義名詞概念:
我並不十分喜歡主義這個名詞,一旦變成主義,覺得想法比較容易流於主觀或偏執,
所以我通常認為是女性自我覺醒-發聲行動-爭取女權的過程,至今還在進行式⋯⋯。

 
淺白的解釋意識流:
意識的內容是不斷進行變化的,有如河流般不會停止。
強調內心的思想有不間斷性以及超越時空的本質。

 
在20世紀初葉它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技巧流派。
作者用意識流的方式表現一種在表面對生活、人情、事件發生的真實描寫,
而內在卻同時包含了其回溯過往經歷和內心自我的追求、認知的記述!

 
吳爾芙在1929 年出版作品《自己的房間》(A Room of One's Own)
探討身為女性作家的難處,兩性間的不平權,
是我認為有助於同時窺見吳爾芙女權思想及意識流文學的一本散文!

在書中,吳爾芙以「我」來敘述。她在十月的某一天,坐在河邊眼中看著美景,
腦子卻在構思一個關於「女性與小說」的演講主題⋯⋯,
然後午餐時間到了,她參加了一個午餐聚會一直到黃昏⋯⋯,
結束後,她又吃晚餐了,吃的時候從飲食想到了一堆問題,然後去睡覺。

之後為了解決問題,她去了大英博物館翻了一推書,都沒找到想要的答案,
她氣閟的回家,盯著自己書架上的書,開始透過她層層漸進的思緒引導,
吳爾芙帶出了當時的女性沒有機會上學,所以少了思考、閱讀和發展的空間。
被排除在社會工作生活中,缺少表達自己想法的管道和自由,
所以只能待在家依頼男性獲得經濟安全。


 
吳爾芙強調教育是女性發聲的關鍵,因為沉默是社會對婦女限制的幫兇。
她也正視現實社會中的男女能力差異,
所以也提示女性只要盡自己所能去過屬於自己的、更有生氣和活力的生活。

 
「女性若是想要寫作,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。」
是這本書中的名句,我們其實不難咀嚼出其中另外的滋味!
可是一直到廿世紀七零年代的女權運動盛行後,吳爾芙的女權形象才受到矚目。

 
如此善於思辯,才華洋溢的吳爾芙又會有什麼哀愁呢?
她說:「快樂時我很悲傷,悲傷的同時我卻感到快樂!」

妳明白了嗎?原來她從來就帶著哀愁的面具和快樂共處。
終其一生為躁鬱症所擾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,
吳爾芙的病症與日加劇,目睹瘋狂戰爭的世界,她生存意志也愈來愈薄弱。
吳爾芙於 1941 年留了给最愛她的先生一封遺書並在大衣口袋裡裝滿了鵝卵石,投河自盡,享年 59 歲!



 

→ 一起加入 21天 ‧ 創作處方箋 計畫